大盤點,上半年45起餐飲業融資,透露了這些機會點
與2021年相比,2022年上半年的餐飲圈投融資事件略有縮水,咖啡與預制菜成了絕對主力。
疫情影響下,似乎資本與餐飲提前結束了熱戀,進入到更理性的考量……
01 上半年餐飲投融資小“縮水”,咖啡、預制菜勢頭強勁
與2021年上半年約60起的投融資事件相比,2022年上半年縮水到了約45起。
資本對餐飲的熱度開始下降,融資次數與金額都在減少,兩者的熱戀期似乎已過,轉入到了更現實的考量中。
這背后,與反復的疫情密切相關。
一方面,上海等多個城市的餐飲行業先后按下了暫停鍵,另一方面,北京、上海的投資人,困在原地,社會流動性大大降低。
在這45起投融資事件中,比例最大的莫過于咖啡賽道,共有6起,占比達到13.3%,咖啡賽道的火熱從2021年一直持續到今。
預制菜也在持續發力中,至少有5家品牌拿到了融資。烘焙與鹵味的熱度仍在,仍有不少新品牌獲得了資本助力。
02 茶飲轉身,向咖啡尋找增量
雖然咖啡賽道上半年只有零星的融資事件,但絲毫不影響賽道的火熱。
在2022年,咖啡消費平民化、日常化的趨勢越發明顯,郵政、李寧、華為紛紛跨界,開始賣咖啡。
同時,小鎮青年的咖啡市場開始快速崛起。
據美團發布的《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》顯示,在咖啡的區域發展中,三線門店數增長最快,四五線訂單增長超250%,下沉市場的潛力巨大。
此次融資的歪咖啡瞄準的也是更廣泛的下沉市場。
品牌創始人給出的理由是,“咖啡消費增長同樣旺盛,但由于相對缺乏適口產品,品牌化比較初級。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,美式、拿鐵等經典咖啡消費習慣仍有待教育”。
因此歪咖啡的飲品主打的是創意咖啡和鮮果茶,咖啡與非咖飲品比例為2:1,產品模式早已脫離了傳統的咖啡館。
另一發展飛快的下沉咖啡品牌,則是旗下的幸運咖。在4月開放加盟以來,發展迅猛。在6月份,完成了1000家門店簽約,向千店規模進發。
這些品牌的統一策略是低價爆款產品(如5元美式&9元拿鐵)來引流,同時用非咖啡產品來提升客單價,從而實現盈利。
下沉咖啡市場尚未完全拓開,存量巨大,也沒有頭部品牌跑出來,眾多品牌涌入,爭奪這難得的“荒地”。
就在上半年,還有咖啡與茶飲的暗線頻頻關聯。
如長沙的咖啡品牌DO啡獲得了戰略投資,投資方為書亦燒。
這也是一家主打創意咖啡的品牌,創意飲品占了半數。
檸檬茶品牌并購了咖啡品牌RUU。
在此之前,PRO店里有20%的咖啡飲品,蜜雪冰城有幸運咖。
喜茶曾領投精品咖啡 Seesaw Coffee,助其完成 A+ 輪過億元融資,最近其關聯公司申請注冊“喜茶咖啡”商標被部分駁回,但喜茶仍有做咖啡的心。
在新茶飲卷得不能再卷的情況下,品牌們紛紛轉身,向咖啡賽道找增量,提前布局。
高速發展的中國咖啡市場,正保持著27.2%的增速,并有望在2025年市場規模達到1萬億元。
可以預見的是,如果下半年疫情影響減小,將會有更多咖啡與資本熱情相擁的融資事件出現。
03 疫情催化下,預制菜再度發力
作為發展最快的品類,未來3~5年,預制菜行業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級餐飲市場。
疫情反復的上半年,在封控隔離政策的催化下,預制菜又得到了一波迅猛發展。
不少半溫不火的預制菜出現了難得的售磬現象。如此風口下,呷哺、全聚德、必勝客等餐飲品牌紛紛入局預制菜,新一輪混戰開啟。
在上半年拿到融資的預制菜品牌中,有餐飲人非常熟悉的舌尖英雄,靠線上線下的綜合模式,1月份啟動開始,簽約數就達到了6000家,計劃5個月落地3000家門店,試圖讓強大的規模優勢來推動品牌發展。
這是非常典型的陸正耀模式。
但疫情過度放大了預制菜的需求,回歸日常后,還會有如此大的存量供挖掘嗎?
隨著如這些上游供應鏈企業轉型,發力C端市場,競爭壓力將會更加大,況且這些品牌本身已經有著相對穩定的渠道資源。
04 回顧資本更看重單店模型
在小吃賽道,最大的融資爆點來自。
4月下旬,上海等多地的餐飲被疫情所困,堂食暫停,外賣暫停。此時,喜姐傳出7500萬元的A+輪融資,加上去年10月的A輪融資,喜姐已經拿下了3.7億投資。
在品類選擇上,喜姐炸串的創始人王寬寬堅持選擇存在已久的品類,生命力已經得到了時間的考驗。
在模式打造上,喜姐炸串堅持后臺復雜、前端簡單、投資低利潤高這三點。
而融資方嘉御資本給出的重要理由之一是,“能用餐飲的毛利做零售化的生意”。
在疫情的沖擊下,不僅堂食暫停,外賣渠道也被切斷,品牌的零售屬性成了唯一的自救渠道,提升著品牌的抗風險能力。
在此之前,蜜雪冰城入股了一家叫雞裝箱的炸雞品牌,蜜雪冰城的產品宇宙正有序展開,左手奶茶,右手炸雞,小鎮青年的快都被承包了。
雖然雞裝箱炸雞只有4家門店,卻有著抗風險能力很強的新零售屬性。在去年年底就推出了“冷吃炸雞”這一休閑零食類的新品,和現炸的產品大相徑庭。
在上半年的融資清單中我們能看到大量具有零售屬性的品類,如鹵味和烘焙,如。
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也曾在采訪中提到:
“對于餐飲品牌而言,疫情是一次大考。當形勢大好時,餐飲賽道里一切都好,看不出某種品類或商業模型究竟好不好。但疫情一來,我們就能發現到底哪些模型的生命力更強勁,擁有更長的周期。”
無論是1000家店,還是10家,都需回歸一家店去考量它的模型。
在創始人秦朝看來,資本對餐飲的觀察,正從“體驗屬性”轉到“零售屬性”。
“餐飲業作為服務業,當下的場景體驗、服務體驗可能不是資本最看重的。
資本更青睞快消、零售屬性強的業態,比如咖啡飲品、預制菜、單品小店連鎖模型。這類業態標準化程度高,可復制性強,更容易借助成熟的市場打法起規模。”
面對投融資事件小幅度縮水的上半年,有業內人士表示,這種遇冷只是階段性的,是正常的。泡沫正在消散,資本正回歸理性。
在秦朝看來,是資本的風險意識更強了,正從“投賽道選手”轉變為“搭順風車”。
“資本更愿意投資經過驗證的、走過從0到1階段、財務數據健康的項目,甚至是準IPO項目,盡管成本高,但能最大程度保障退出路徑,如巴奴、老鄉雞等。”
本文來自《餐企老板內參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