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團王慧文談上市:很多公司覺得自己值錢,其實是想太多了
美團有的時候真的就是試一試,其實真的沒有那么復雜。
王慧文依舊對很多事情都懷抱好奇心。
在很多美團人看來,王興和王慧文這兩位美團創始人都在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某些能力,例如對事物的專注和好奇。王慧文的看法是,好奇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,“你不要去扼殺它就好了”。“很多人就是自我設限,導致最后沒有達成原本能達成的成就。”
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好奇、不設限的特質,王慧文特別喜歡“試一試”。從團購起家的美團,在過去的8年里,“試一試”了外賣、酒旅、打車、充電寶、共享單車、電影票,以及無數個你未必知道的業務。它們中的一些慢慢撐起了這家公司近3000億港幣市值的內核,有一些已經被關停,還有一些,則被王慧文收納到“沒想好,還得再看看”的筐里。
每一年,王慧文研究一下、考慮要不要嘗試一下的新業務,可能就有幾十個。不過,“我們就試一試,你別想太多”,而非外界猜測的一開始就有一本正經的大計劃。
眾多的“試一試”,讓美團逐漸成為一家無法被準確框定的公司。上市之前,對于它,人們討論最多的是邊界;而上市之后,這家公司又在通過各種方式補全自己商業帝國的生態。美團和阿里難逃一戰,在此之前,美團還有很多的業務空白和短板需要彌補。
對于摩拜,王慧文說,美團曾經考慮過投資,但是最終發現只有收購才有意義。并且,雖然早就意識到共享單車平臺無法獨立發展,不過直到今天,美團依舊覺得摩拜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生意。
對于打車,王慧文說,還會繼續嘗試,不過之前一直沒有對外說過會持續開新城。
對于餓了么,王慧文說,阿里收購餓了么之前,美團曾“幫忙”抬高了一次價格。
而對于阿里,王慧文說,美團從不希望和任何人對抗,不過從阿里買下餓了么的那一刻起,正面競爭就已經開始了。
以下內容是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、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接受專訪的實錄 ,里面重點聊到了美團的各種新業務、摩拜、餓了么、阿里,以及上市。
聊阿里和餓了么: 阿里收購餓了么前,美團也出過一次價
記者:美團未來和阿里難逃一戰?或者現在已經打得很兇?
王慧文: 現在肯定在發生正面競爭。我們做的業務,阿里都做了。外賣有餓了么,到店有口碑,我們做酒店旅行,它有飛豬、有淘票票,我們有小象,它有盒馬,我們有B2B,阿里也有B2B,現在是完全重合。這是我們不回避的事實。
記者:聽說餓了么想賣的時候來找過你們?
王慧文: 對,我們給開了價。阿里當時給他們開70億美金,餓了么來找我們,我們開價90億美金,餓了么拿著我們的報價又去找阿里,最后阿里給他們的成交價95億美金。
記者:你們真的會想花90億美金收購餓了么嗎?有沒有成交的可能性?
王慧文: 90億美金還是值的吧,其實不會成交的,阿里有否決權,怎么可能讓我們把餓了么買下來呢。我們只是覺得最初報價70億美金實在是太欺負餓了么團隊了,我們看不過去。
記者:阿里開完95億美金后你們為什么不再報價一次?
王慧文: 怕真的成交了……
記者:餓了么說以后要打倒美團,所以你會覺得這個市場上只能容得下一個玩家么?
王慧文: 美團可以接受他們的存在,我們心態非常好。這樣大的市場,這么剛需的需求,只有一家也不健康,我們還是要尊重自然規律。
記者:你們有預測過如果和阿里有所謂的一戰,最快會是什么時候?
王慧文: 我們跟阿里沖突的時間表,根本不是美團決定的,是阿里決定的。阿里買餓了么那一刻,就已經和美團正式沖突了。
記者:我看到你們辦公室里貼著條幅,少談一點顛覆,多談一點創新。但是外界似乎覺得美團更像是一家能顛覆的公司?
王慧文: 我們是商業助手,我們不做顛覆公司,我們現在連賦能都不愿意說,賦能是高高在上的態度,我們是助手、服務員。
聊新業務: 我們就試一試,做不好就砍掉
記者:你們現在對打車這個業務有什么規劃?之前有個說法是你們本打算在今年再開六城,但是后來暫停了。
王慧文: 沒有這個計劃。而且關于打車,其實很多事情沒有你想象的規劃那么清楚。不過很多人對這件事有太多的想象,很多報道也都不是真實的。外面還有一個說法,美團在南京試點打車業務時候,王興在南京坐鎮了一禮拜,這簡直太搞笑了。
記者:聽說打車業務在上海剛推出的時候,有人問你怎么處理和政府的關系,你說沒想好,后來被政府約談時,有人又問了你同樣的問題,你說想好了。
王慧文: 前后關系可能不是這樣的。那兩句話我不僅有說過,我還經常說。他們問我一件事,很多時候我都說我不知道,我沒想好。
記者:什么時間決定打車業務在新的城市暫時先不開了?
王慧文: 我們從來沒有說過要一直開新城。
記者:試到現在有什么新想法嗎?
王慧文: 繼續試。我們同時在試很多事情,只不過打車特別能吸引注意力而已。
記者:小象也算是美團的新業務,但感覺進展得不是很快,你們準備在生鮮這塊和阿里密集交火嗎?
王慧文: 其實我們并不從交不交火這個角度看事情,我們就是試試,看是否值得做。小象當然做得不快,我就試一試,為什么要快呢?我還嫌團隊太快了,我還沒有結論呢。
記者:做到什么樣的程度算有結論呢?
王慧文: 每個業務差別很大。小象,我們現在的結論就是還得繼續試。
記者:互聯網領域,基本上掙錢的大業務都有知名的公司在那里。出行上下游你們會考慮嗎,例如后市場?
王慧文: 考慮過,但沒考慮出結論來。
記者:你們會想嘗試一下做電商嗎?通過閃購業務來做做試水?我觀察到最近閃購上面有很多賣衣服、美妝和快銷類商家,我還聽說有人在閃購上買鞋子。
王慧文: 也在試。我們試不試它都在發生,就是有消費者在買各種各樣不同的東西。有的事你要做一個試的決定,有的事你要做一個不試的決定,它才會停下來,否則就會發生。但不要誤會,別覺得我們什么事都想做。我也是今天剛知道有人在閃購上買鞋。不過既然有人用,那就挺好的。
記者:美團每年會研究一下,但是最后不一定做的新業務大概有多少?
王慧文: 幾十個吧。
記者:不斷嘗試新業務需要人力和成本,美團對這方面有什么限制嗎?
王慧文: 不受這個影響。原因很簡單,經濟狀況不好的話,你要是有點錢,更要主動嘗試,因為競爭少。興哥說試一試的時候,很多媒體人會分析出來一個鴻篇巨制,說王興肯定不只是想試一試,其實真的沒有那么復雜。
記者:你們“試一下”的決策周期長嗎?
王慧文: 不長,一晚上就過了。很多業務我們做決策都特別快,充電寶試一試就關了,松鼠便利也是試一試就關了。還有很多“試一試”,關了你們都不知道,因為做得很小也很低調,沒啥關注度。不靠譜的就趕緊砍,充電寶我們試了三個月就砍掉了。
記者:覺得試不下去的臨界點在哪?
王慧文: 算賬算了半天,發現市場太小,那就沒必要經營下去了。
記者:回頭去看美團創業到上市這幾年,對待業務、版圖和盈利模式上,有什么特別重要的變化嗎?
王慧文: 沒有特別大的變化。我們之前有個判斷今天看來是錯的,2014年左右,美團和點評都分別投資了一些餐飲軟件公司,今天回頭看,當初的投資是不對的,美團應該更早、更堅定地自己做。
記者:你們自己做,和他們原有團隊做,會有很大區別?
王慧文: 區別非常大。很多外部的公司問題很多,有的戰略錯誤,有的核心能力不對。我們自己做的話,會努力找到更匹配的人來負責這一塊。
聊收購摩拜: 美團早就意識到摩拜無法獨立存在
記者:收購摩拜這個決定究竟是怎么做出來的?外面眾說紛紜,說這是騰訊的意志。
王慧文: 跟騰訊沒關系,事實上是騰訊替我們背了“黑鍋”。摩拜就是我們自己想收的。摩拜里面有兩部分人,一部分是不支持賣,一部分是支持賣,但是賣給誰還要討論。
最開始他們是找我們投資的,我們在要不要投這件事上確實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。但后來想明白了,要么我們完全不做這個交易,要么我們就收。這件事上我們確實想了很久,直到意識到投資沒有那么大意義。
記者:為什么沒有意義?
王慧文: 我們投完錢,這些錢能不能產生我們投資的價值?最可怕的是你投完錢后,這個公司沒有升值,這很可怕的。而且,如果花完我們投資的錢,摩拜還是無法獨立存在必須賣掉的話,誰買呢?最終還是要買的話,為什么不現在買?如果最終不買的話,那我們也別投。
那個時候我們判斷,我們再給他十億美金這個公司會增值,但是消耗完了之后,這個公司估值還上升了,如果我們收的話需要花更多錢,但是公司的價值并沒什么變化。
記者:是不是你們在那個時點也認為這公司沒法獨立存在?
王慧文: 我們覺得根本原因并不是賬能不能算過來,而在于這個生意本身獨立核算的經濟價值不夠,它能賺錢但是價值不夠大。而且這個市場無法一家獨大,過去所有投資人在做這筆投資的時候,做的模型都是按照能一家獨大來算的,那樣就可以賺很多很多錢,估值也能漲上去,但是不能成為一家獨大的話就不能收比較高的費用了,因為有市場競爭。
這樣的話,估值也無法達到預期,投資人最終只能決定把公司賣掉。一般來說,因為戰略價值,所以戰略型投資人愿意給的估值會比財務投資人更高,倒閉公司一旦賣給戰略型公司,就無法獨立存在了。
記者:為什么你們會覺得摩拜無法一家獨大?
王慧文: 首先它就不該一家獨大,它是公共交通基礎設施。我們對任何產業應該是什么結構,還是要有清晰的判斷。
收購摩拜之前其實我在朋友圈說,單車這次會導致中國互聯網的格局跟以前不一樣,以前能合并的現在未必合得了,很多資本方沒意識到這事,格局已經變了,規則也變了。
記者:聽說你們把摩拜收購進來,才發現它的用戶和美團大平臺原有的用戶基本重合?
王慧文: 我們要摩拜,從戰略角度需要的是它整個生態系統、用戶和數據,它不但會增加我們的用戶,也會增加數據,不過我們現在還沒去證明這個事。
記者:現在還會覺得摩拜是個好生意么?
王慧文: 這個生意挺好的。我們覺得靠它應該能賺些錢,不一定會賺很多,但也不會虧很多錢。我特別喜歡這個生意。除了現在財務模型不太好,這基本是個完美的生意,不僅高頻剛需,它的流量來自于線下,自帶曝光,基本不需要營銷成本了,而且摩拜是有規模效應的,還有政府準入。而且財務模型我們認為也只是現狀。
記者:財務模型靠什么改變?靠運營嗎?
王慧文: 對,可以改善很多,現在大家都覺得這個業務賺不了錢,反過來也不愿砸錢,所以導致整個市場更年期了。但我們覺得很好,我們認為這個市場就是會朝這個方向發展。
記者:你們要摩拜最后一公里騎行的數據做什么用?因為你們本身自己都有很多地理位置數據了。
王慧文: 大數據系統當然越多越好,數據是有規模效應的。
記者:但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花錢去造車和運營的模式?
王慧文: 但是它也賺錢,它有收入的。
記者:過去看起來像個敗家子。
王慧文: 用過去的事來理解未來怎么能行呢?就像用過去的互聯網格局來理解單車的發展,最后也不一樣了吧?
聊上市:很多公司覺得自己值錢,其實是想太多了
記者:考慮一個業務要怎么做的時候,你最先考慮的是啥?最后讓你作出決定的關鍵因素是什么?
王慧文: 還是產業規模是不是在發生變化。人生不要自我設限。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沒有看懂王興的邊界論。很多人看完了都覺得王興要做一個無邊界公司,他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,你不要自我設限,因為很多人都自我設限太嚴重了。
我昨天晚上看了一下黃仁宇寫的《萬歷十五年》,我覺得黃老師太厲害了。48歲才開始研究歷史,60歲成書。很多人就是自我設限,導致最后沒有達成原本可以達成的成就。做企業也是這樣子。
記者:你們會長為一個比較像線下亞馬遜的公司嗎?
王慧文: 我們在精神層面上確實在學習亞馬遜,但是在具體形態上跟亞馬遜不見得像。我們學習亞馬遜的企業治理思想、經營理念,管理方法。但是在具體的產品形態上是兩回事,我們學他們的神,不打算學他們的形。
記者:王興之前說,互聯網下半場就是上天入地國際化,你們上市之后,會更愿意考慮走出國際化這一步嗎?
王慧文: 暫時沒有什么大的決定,也沒有想得很清楚。
我覺得美團是否國際化對上市沒什么影響。很多美國公司國際化是因為本土市場小,但是中國本土市場大。Facebook跟騰訊實際差不多大,有點差距,但是不是數量級差別;亞馬遜和阿里也差不多大,但問題是阿里和騰訊主要做中國生意,而Facebook和亞馬遜做全球生意才做到跟中國公司差不多。Facebook只做美國的話,它的市值應該只有現在的五分之一左右。
記者:你們做美團的時候,有沒有特別核心的信仰?
王慧文: 當年飯否做沒了,我們得找一個事把團隊養住,否則撐不了多長時間團隊就要散伙了。活著就是我們特別核心的信仰。
記者:上市這件事對你們有什么影響?
王慧文: 對我們幫助還蠻大的。上市前要經過很多溝通。這個過程你能了解更多外部的信息,幫你做業務判斷,也讓你倒推理解很多業務。
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,一個印度投資人提問,他不理解為什么美團能把外賣做這么大。我們講的所有邏輯,他都認為在印度也符合,比如我說我們人口多,他說印度人口也多,我說我們人口密度高,印度人說他們國家人口密度也高……然后我就什么都說不出來了。我們之前確實沒有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。
還有一個香港的二級市場投資人說,美團虧這么多錢,為什么比和記黃埔(港交所最大上市公司之一,業務遍布全球的大型跨國企業)還值錢?他拿我們去跟和記黃埔比,我絕對想不到。
記者:上市對你們還有其他影響嗎?
王慧文: 沒什么特別影響,只是會更累,每個季度都要交季報。
我認為沒有根本性變化,但你從賽道的角度看很多業務是否還該做,是否還值得砸錢進去,確實會有很大變化。例如共享充電寶這個業務,上市之后回過頭再去,就會和之前決定做的時候很不一樣。很多公司沒上市的時候,覺得什么業務都特別值錢。
很多公司上市之前也覺得自己公司很值錢,因為沒有面對最終結果。所以為什么大家上市的時候都暴跌,就是你覺得自己在資本市場該很值錢的東西,其實資本市場根本不買帳,只不過是你自己的妄念而已。
來源:36氪